close
一對駱駝父子正悠哉地散步時,兒子忽然問了:「爸!為什麼我們背上有兩個駝峰?」
爸爸親切地說:「傻孩子,因為沙漠的面積很大,駝峰裡的脂肪可以供給我們養分啊!」
兒子聽完後點了點頭,又接著問道:「那為什麼我們的腳底裡有軟墊呢?」
爸爸笑著說了:「傻孩子,因為沙漠裡時很熱,軟墊能讓我們的腳不會被燙傷。」
兒子剛點了點頭,立刻又問道:「那為什麼我們的睫毛這麼長?」
爸爸還是笑著說:「傻孩子,因為沙漠裡風沙很大,睫毛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,不讓風沙吹啊!」
兒子這次頭都還沒來得及點就問道:「爸!那為什麼我們會在動物園裡?」
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,常常是讓人無法意料的。
我有個朋友酷愛養魚,在他家中有個很大的水族箱,箱裡有一隻強壯的大鱸魚,也有些瘦弱的小鰷魚。
奇怪的是活潑的鰷魚就在這隻鱸魚身邊,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,強壯的鱸魚卻完全無視鰷魚的存在,兩種魚類和平共存,這實在不合乎「大魚吃小魚,小魚吃小蝦」的自然原則。我好奇的問過他之後,才悟得其中奧妙。
原來他一開始把魚買回來時,就用了塊透明玻璃,把水族箱分為左右兩區,左邊放鱸魚,而把鰷魚放在右邊。
起初這隻鱸魚看到另外一頭有如此多的鰷魚,就奮不顧身地衝向右邊,可是都被厚重的玻璃給擋住了。
經過三番兩次的衝撞,這隻可憐的鱸魚已經遍體鱗傷,才停止了這種白費力氣的努力。
等這隻鱸魚不再攻擊後,我的朋友才將隔板抽去,但即使沒有厚重的玻璃擋著,鱸魚卻再也不敢妄想去吃鰷魚了。
因為顯然牠嘗盡了苦頭,自認絕不可能吃到鰷魚,所以在我朋友的水族箱裡,才會出現這麼一副「世界大同」的和平景象。
環境不會永遠不變,但我們的習慣卻常常拘束著我們,讓我們誤以為前面有一個障礙,永遠無法突破。
就像那隻可憐的鱸魚,即使隔板早已撤去,牠仍然無法忘記以前的失敗,以為會和前幾次一樣不可能,反正牠已經----習慣了。
所以,改變我們的環境也許不難,但要改變我們的習慣,只怕就難上加難了。
成功永遠都只會降臨在那從不放棄的人身上,環境或許戲弄了那隻大鱸魚,但牠如果能擺脫習慣的拘束,只要再試一次,牠就會赫然發現環境改變了,成功不再是遙不可及。
曾被環境戲弄過的失敗者,可別像這隻可憐的大鱸魚。我們寧可被環境戲弄,也不要被自己的習慣拘束。
拿我自己來說吧!二十八歲之前,我一直待在一家很大的電腦工廠裡,每天朝八晚五的打卡上班、下班,從來也不曾想過,為什麼別人會笑工人是「工字不出頭,出了也是土」。
反正當時電腦外銷的景氣很好,像我這樣的技術員,薪水之外還有些業績獎金、技術津貼或加班費等等的名目,讓我吃不飽也餓不死,混得也滿自在的。
但發生在同事身上的一次意外,才使我赫然警覺,在資本家眼中,我們原來只是種會說話的牲畜罷了!
那天中午一點鐘時的上班鈴聲剛響,同事就和平常一樣,開動了修剪機板零件的機器。不料銳利的刀片忽然斷成三截向後射出,其中一截刺在我同事的胸膛。
儘管我們用最快的速度為他止血,但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的擴大。在送到十分鐘車程不到的榮總急診室後,歷經一小時的急救,他還是不甘不願的走了。
其實早在意外發生一個多月前,這台肇事機器就準備報廢,連新機器都已送到廠裡來了。
只是因為公司方面怕換新時影響生產進度,所以打算等到月底有連續假日時再來換,結果悲劇卻等不到月底就先發生了。
我的同事才二十出頭,弟妹們都還年幼,母親已離家失蹤多年,而父親則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原住民,既不懂國語,也不懂台語,我只能用一點簡單的日語告訴他經過情形,請他來台北收拾善「後」。
身為當時執政黨中常委、又曾任首都前議長的老闆,知道了同事家中的狀況後,更是下定決心,只發給他父親一百萬。
這些錢僅是勞保給付和全公司同事捐款一部份而已,其餘的捐款和機器製造廠商的賠償等,全變成了公司的收入。
換句話說,一個工人的喪生,竟然還能為資本家累積更多的資本,反正老闆只交代一句話:
「不二價,最高就是一百萬。」
更可笑的是我們這些腦筋簡單的工人,在資本家的愚弄下,還節衣縮食的發動樂捐。結果雪中的炭送不得,一送反成了錦上所添的花。
難怪古人會讓「工」字這樣寫,或許愚笨的我們,今生今世都別想翻身,因為翻上翻下也永遠是個「工」啊!
在這次「血」的教訓後,不但讓我明白了工作環境的陰暗面,更讓我認清自己總局限在習慣領域裡難以掙扎。
在同事意外殉職後,我就開始要求自己,每天下班回家後無論再累,一定要唸書六小時以上,這樣半工半讀一年後,終於考進了大學。
雖然如今我仍是個文字「工」,翻來翻去成則為「士」,敗則為「土」;但總算讓我證明了一件事,那就是我寧可被環境戲弄,也不要被自己的習慣拘束。
真的!希望你也來試試。拐個彎,世界會更大。
原載《中華日報》09.12,1997
爸爸親切地說:「傻孩子,因為沙漠的面積很大,駝峰裡的脂肪可以供給我們養分啊!」
兒子聽完後點了點頭,又接著問道:「那為什麼我們的腳底裡有軟墊呢?」
爸爸笑著說了:「傻孩子,因為沙漠裡時很熱,軟墊能讓我們的腳不會被燙傷。」
兒子剛點了點頭,立刻又問道:「那為什麼我們的睫毛這麼長?」
爸爸還是笑著說:「傻孩子,因為沙漠裡風沙很大,睫毛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,不讓風沙吹啊!」
兒子這次頭都還沒來得及點就問道:「爸!那為什麼我們會在動物園裡?」
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大,常常是讓人無法意料的。
我有個朋友酷愛養魚,在他家中有個很大的水族箱,箱裡有一隻強壯的大鱸魚,也有些瘦弱的小鰷魚。
奇怪的是活潑的鰷魚就在這隻鱸魚身邊,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,強壯的鱸魚卻完全無視鰷魚的存在,兩種魚類和平共存,這實在不合乎「大魚吃小魚,小魚吃小蝦」的自然原則。我好奇的問過他之後,才悟得其中奧妙。
原來他一開始把魚買回來時,就用了塊透明玻璃,把水族箱分為左右兩區,左邊放鱸魚,而把鰷魚放在右邊。
起初這隻鱸魚看到另外一頭有如此多的鰷魚,就奮不顧身地衝向右邊,可是都被厚重的玻璃給擋住了。
經過三番兩次的衝撞,這隻可憐的鱸魚已經遍體鱗傷,才停止了這種白費力氣的努力。
等這隻鱸魚不再攻擊後,我的朋友才將隔板抽去,但即使沒有厚重的玻璃擋著,鱸魚卻再也不敢妄想去吃鰷魚了。
因為顯然牠嘗盡了苦頭,自認絕不可能吃到鰷魚,所以在我朋友的水族箱裡,才會出現這麼一副「世界大同」的和平景象。
環境不會永遠不變,但我們的習慣卻常常拘束著我們,讓我們誤以為前面有一個障礙,永遠無法突破。
就像那隻可憐的鱸魚,即使隔板早已撤去,牠仍然無法忘記以前的失敗,以為會和前幾次一樣不可能,反正牠已經----習慣了。
所以,改變我們的環境也許不難,但要改變我們的習慣,只怕就難上加難了。
成功永遠都只會降臨在那從不放棄的人身上,環境或許戲弄了那隻大鱸魚,但牠如果能擺脫習慣的拘束,只要再試一次,牠就會赫然發現環境改變了,成功不再是遙不可及。
曾被環境戲弄過的失敗者,可別像這隻可憐的大鱸魚。我們寧可被環境戲弄,也不要被自己的習慣拘束。
拿我自己來說吧!二十八歲之前,我一直待在一家很大的電腦工廠裡,每天朝八晚五的打卡上班、下班,從來也不曾想過,為什麼別人會笑工人是「工字不出頭,出了也是土」。
反正當時電腦外銷的景氣很好,像我這樣的技術員,薪水之外還有些業績獎金、技術津貼或加班費等等的名目,讓我吃不飽也餓不死,混得也滿自在的。
但發生在同事身上的一次意外,才使我赫然警覺,在資本家眼中,我們原來只是種會說話的牲畜罷了!
那天中午一點鐘時的上班鈴聲剛響,同事就和平常一樣,開動了修剪機板零件的機器。不料銳利的刀片忽然斷成三截向後射出,其中一截刺在我同事的胸膛。
儘管我們用最快的速度為他止血,但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的擴大。在送到十分鐘車程不到的榮總急診室後,歷經一小時的急救,他還是不甘不願的走了。
其實早在意外發生一個多月前,這台肇事機器就準備報廢,連新機器都已送到廠裡來了。
只是因為公司方面怕換新時影響生產進度,所以打算等到月底有連續假日時再來換,結果悲劇卻等不到月底就先發生了。
我的同事才二十出頭,弟妹們都還年幼,母親已離家失蹤多年,而父親則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原住民,既不懂國語,也不懂台語,我只能用一點簡單的日語告訴他經過情形,請他來台北收拾善「後」。
身為當時執政黨中常委、又曾任首都前議長的老闆,知道了同事家中的狀況後,更是下定決心,只發給他父親一百萬。
這些錢僅是勞保給付和全公司同事捐款一部份而已,其餘的捐款和機器製造廠商的賠償等,全變成了公司的收入。
換句話說,一個工人的喪生,竟然還能為資本家累積更多的資本,反正老闆只交代一句話:
「不二價,最高就是一百萬。」
更可笑的是我們這些腦筋簡單的工人,在資本家的愚弄下,還節衣縮食的發動樂捐。結果雪中的炭送不得,一送反成了錦上所添的花。
難怪古人會讓「工」字這樣寫,或許愚笨的我們,今生今世都別想翻身,因為翻上翻下也永遠是個「工」啊!
在這次「血」的教訓後,不但讓我明白了工作環境的陰暗面,更讓我認清自己總局限在習慣領域裡難以掙扎。
在同事意外殉職後,我就開始要求自己,每天下班回家後無論再累,一定要唸書六小時以上,這樣半工半讀一年後,終於考進了大學。
雖然如今我仍是個文字「工」,翻來翻去成則為「士」,敗則為「土」;但總算讓我證明了一件事,那就是我寧可被環境戲弄,也不要被自己的習慣拘束。
真的!希望你也來試試。拐個彎,世界會更大。
原載《中華日報》09.12,1997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