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常聽過有個笑話這麼說,有三種男人不能嫁:
第一是編輯,因為他們整天只會催著要稿(搞)。
第二是收電費的,每月只來一次,而且來的急去的快。
第三則是送報的,不但亂丟,還常常丟不準。
撇開笑話中有色的成份不提,編輯這一行的苦命,還不只是整天只會催著要稿而已。
到底什麼叫做編輯呢?按照圈外人的看法,就是在出版社裡負責為作家收集資料,整理成書的工作人員。
不過我這麼說得很清楚,相信大家也看得很迷糊,既然被稱為作家,隨便寫點東西印當書賣就行了,何必勞駕我們這些米蟲呢?
這說來就話長了。但圈內人看編輯這行,簡單說就是種一流作家伺候三流作家的工作。
余秋雨先生的《文化苦旅》書中有篇〈酒公墓〉,故事中主角張先生民初留學海外,他認為中國人思緒太過隨意,需用「邏輯」來理一理,就學了一大堆邏輯理論回國。
人們聽說他喝過洋墨水,紛紛主動前來寒暄,但只要一恭聆他的「邏輯救國論」,又個個表情木然,飄飄而去。
在一次文人雅集中,有位年長文士又詢及他的「勝業」,他早已喪失自信,吶吶地說:
「邏輯」
那位文士沈吟了會竟慈愛地說:
「是啊!收羅纂輯之學是一切學問的根基。」
旁邊一位年輕人立刻糾正說:
「老伯,您聽差了,是巡邏的邏,不是收羅的羅。」
隨後又轉臉問張先生:
「是否已到巡捕房供職?」
張先生一楞才明白,這年輕人又誤會成「巡邏偵緝」,從此他再也不敢說邏輯了。
余秋雨先生的「邏輯」雖是笑話,但若用在編輯這行裡,可就貼切極了。
所謂收羅纂輯,這本是編輯的正業,至於巡邏偵緝,更是編輯的重責大任。尤其這年頭賣書像賣春一樣,唯有躺著才賣的出去,不信的話逛逛書店就知道,暢銷的一定在醒目的地方待賈而沽,冷門的就只好往涼快的地方站了。
不過能有個立足之地還算幸運,大多的書早已不知葬身何處。
所以,對那些受市場歡迎的大作家,我們小編輯當然要加強巡邏偵緝,否則怎麼催著要稿呢?
自從傳真機和大哥大被發明後,小編輯就輕鬆多了,不必整天像跟屁蟲似的黏著作家。
以前一定要隨侍在側、親視含殮、即日發送,如今免了這些繁文縟節。
但稿上手後並非馬上可以躺著賣,總要先梳妝打扮,美容甚至整容一番才行。尤其是一些大作家往往惜墨如金,交個一兩萬字也要算一本書的版稅,可苦了出版社的老闆,這時小編輯就派上用場了。
要將大作家的「字字硃磯」,化為一兩百頁的勵志經典,可不是簡單的技術喔!
文章灌水的戲法人人會變,各編輯用起來巧妙也不同。
常見的第一招是戴帽法,找些「屈指難數」的知名人士寫序,即使只有一句,也能編成一頁,一下就多了好些頁。
第二招叫續貂法,找些社會名流評論一番,書後又多了許多頁。碰上無人敢評或屑於評時,就乾脆空下來讓讀者寫點心得,換個「尊重讀者」的美名。
第三叫寫真法,找人畫點插圖,一圖一頁,不但圖文並茂,且多了好些頁。
如果嫌插畫太花錢,也可請作者提供大頭照、生活照、沙龍照乃至團體照、靈異照片都行;反正只要不是裸照就不犯法吧!
當然,會灌水的編輯就像武林高手,除了以上那些外「家」功夫外,也要有點深厚的「內功」才行。
例如版面天地加大些,字距行距拉遠點,每篇文章單頁起,篇尾又能賺個空白頁;再不然每篇的題目都章名頁,如此一篇多一頁;章名頁再一定弄成單頁,雙頁又變了空白,這些絕招不勝枚舉。
反正這年頭書裡面什麼都有,就是沒有字。那些暢銷作家的大作,一本書加起來還沒有漫畫書上的字多,這真是「半票讀者」(肯買書的人坐車大概都還買半票)的福音。
一本書看完空白部分還能當筆記本,如此「物盡其用」的書,還能不暢銷嗎?
稿件在編輯手上,除了怕篇幅不夠,所以要見縫插針,遇洞灌水外,最怕的就是誤把馮京當馬涼的錯別字。
《金瓶梅》裡男主角西門慶,是個不學無術的暴發戶,他的食客應伯爵就用這笑話諷刺他:
有個書生坐船時,看見江中立有一石碑,他就大聲唸道:「江心賊」。
書僮就在一旁說:「相公,是江心賦啊!」
書生仔細看了半天,仍兀自強辯道:「賦(富)是賦(富),但仍有些賊形。」
所以小編輯千萬要當心,別看大作家寫稿是一字千金,那龍飛鳳舞的象形字,可是賦(富)雖是富(賦)卻仍不脫賊形,如果一時不查,待書印好後才發現自己認賊作「賦」,就等者回家吃自己吧!
其實編輯這工作有點像梳頭師,再偉大的作家若沒有好編輯襄助,仍會像披頭散髮的美女一樣。然而編輯整理稿件的原則,也和梳頭一樣要拿捏分寸,必須梳得像沒梳過似的,無過無不及的存其原味。
作家與編輯的關係,也許就像袁枚《詩評詩》裡所說:
「阿婆尚是初笄女,頭未梳成不許看」。
下次買書前可別只看封面上的作者,不妨翻到版權頁裡,留意一下辛苦的編輯吧!
原載《中華日報》05.31,1996
第一是編輯,因為他們整天只會催著要稿(搞)。
第二是收電費的,每月只來一次,而且來的急去的快。
第三則是送報的,不但亂丟,還常常丟不準。
撇開笑話中有色的成份不提,編輯這一行的苦命,還不只是整天只會催著要稿而已。
到底什麼叫做編輯呢?按照圈外人的看法,就是在出版社裡負責為作家收集資料,整理成書的工作人員。
不過我這麼說得很清楚,相信大家也看得很迷糊,既然被稱為作家,隨便寫點東西印當書賣就行了,何必勞駕我們這些米蟲呢?
這說來就話長了。但圈內人看編輯這行,簡單說就是種一流作家伺候三流作家的工作。
余秋雨先生的《文化苦旅》書中有篇〈酒公墓〉,故事中主角張先生民初留學海外,他認為中國人思緒太過隨意,需用「邏輯」來理一理,就學了一大堆邏輯理論回國。
人們聽說他喝過洋墨水,紛紛主動前來寒暄,但只要一恭聆他的「邏輯救國論」,又個個表情木然,飄飄而去。
在一次文人雅集中,有位年長文士又詢及他的「勝業」,他早已喪失自信,吶吶地說:
「邏輯」
那位文士沈吟了會竟慈愛地說:
「是啊!收羅纂輯之學是一切學問的根基。」
旁邊一位年輕人立刻糾正說:
「老伯,您聽差了,是巡邏的邏,不是收羅的羅。」
隨後又轉臉問張先生:
「是否已到巡捕房供職?」
張先生一楞才明白,這年輕人又誤會成「巡邏偵緝」,從此他再也不敢說邏輯了。
余秋雨先生的「邏輯」雖是笑話,但若用在編輯這行裡,可就貼切極了。
所謂收羅纂輯,這本是編輯的正業,至於巡邏偵緝,更是編輯的重責大任。尤其這年頭賣書像賣春一樣,唯有躺著才賣的出去,不信的話逛逛書店就知道,暢銷的一定在醒目的地方待賈而沽,冷門的就只好往涼快的地方站了。
不過能有個立足之地還算幸運,大多的書早已不知葬身何處。
所以,對那些受市場歡迎的大作家,我們小編輯當然要加強巡邏偵緝,否則怎麼催著要稿呢?
自從傳真機和大哥大被發明後,小編輯就輕鬆多了,不必整天像跟屁蟲似的黏著作家。
以前一定要隨侍在側、親視含殮、即日發送,如今免了這些繁文縟節。
但稿上手後並非馬上可以躺著賣,總要先梳妝打扮,美容甚至整容一番才行。尤其是一些大作家往往惜墨如金,交個一兩萬字也要算一本書的版稅,可苦了出版社的老闆,這時小編輯就派上用場了。
要將大作家的「字字硃磯」,化為一兩百頁的勵志經典,可不是簡單的技術喔!
文章灌水的戲法人人會變,各編輯用起來巧妙也不同。
常見的第一招是戴帽法,找些「屈指難數」的知名人士寫序,即使只有一句,也能編成一頁,一下就多了好些頁。
第二招叫續貂法,找些社會名流評論一番,書後又多了許多頁。碰上無人敢評或屑於評時,就乾脆空下來讓讀者寫點心得,換個「尊重讀者」的美名。
第三叫寫真法,找人畫點插圖,一圖一頁,不但圖文並茂,且多了好些頁。
如果嫌插畫太花錢,也可請作者提供大頭照、生活照、沙龍照乃至團體照、靈異照片都行;反正只要不是裸照就不犯法吧!
當然,會灌水的編輯就像武林高手,除了以上那些外「家」功夫外,也要有點深厚的「內功」才行。
例如版面天地加大些,字距行距拉遠點,每篇文章單頁起,篇尾又能賺個空白頁;再不然每篇的題目都章名頁,如此一篇多一頁;章名頁再一定弄成單頁,雙頁又變了空白,這些絕招不勝枚舉。
反正這年頭書裡面什麼都有,就是沒有字。那些暢銷作家的大作,一本書加起來還沒有漫畫書上的字多,這真是「半票讀者」(肯買書的人坐車大概都還買半票)的福音。
一本書看完空白部分還能當筆記本,如此「物盡其用」的書,還能不暢銷嗎?
稿件在編輯手上,除了怕篇幅不夠,所以要見縫插針,遇洞灌水外,最怕的就是誤把馮京當馬涼的錯別字。
《金瓶梅》裡男主角西門慶,是個不學無術的暴發戶,他的食客應伯爵就用這笑話諷刺他:
有個書生坐船時,看見江中立有一石碑,他就大聲唸道:「江心賊」。
書僮就在一旁說:「相公,是江心賦啊!」
書生仔細看了半天,仍兀自強辯道:「賦(富)是賦(富),但仍有些賊形。」
所以小編輯千萬要當心,別看大作家寫稿是一字千金,那龍飛鳳舞的象形字,可是賦(富)雖是富(賦)卻仍不脫賊形,如果一時不查,待書印好後才發現自己認賊作「賦」,就等者回家吃自己吧!
其實編輯這工作有點像梳頭師,再偉大的作家若沒有好編輯襄助,仍會像披頭散髮的美女一樣。然而編輯整理稿件的原則,也和梳頭一樣要拿捏分寸,必須梳得像沒梳過似的,無過無不及的存其原味。
作家與編輯的關係,也許就像袁枚《詩評詩》裡所說:
「阿婆尚是初笄女,頭未梳成不許看」。
下次買書前可別只看封面上的作者,不妨翻到版權頁裡,留意一下辛苦的編輯吧!
原載《中華日報》05.31,1996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