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中只有金融,一心只想開放陸資來台救主,卻不懂也不想懂出版業生態的薛琦,可能至今都還搞不懂,兩岸服貿協議只開放印刷而保留出版,受威脅最大的應該是印刷業,甚至對岸資本龐大的印刷業登台,很可能像現在台灣印名片或廣告,全都集中到了台中那一家上市公司,出版業或許還能享受到更便宜的印製費用,為什麼現在跳出來抗議的,反而全都是資深出版業者。 

  身為出版從業人員,我要正告主談官員薛琦:兩岸講的「印刷」名同實不同。中國的出版、印刷與發售這三個行業是「三位一體」,都由新聞出版總署主管,各省出版集團也都是三塊全包。只要官方不想看到的言論,透過「三位一體」,就能讓你寫了也出不了,出了也印不了,印了也賣不了。這是中國維穩的「命根子」,三個環節都不可能鬆動其中一個的。 

  但台灣剛好相反,出版、印刷、裝釘、發行與零售分成五大塊,先天上就是「五體不滿足」。即使在戒嚴時代,由於出版與印刷就分屬不同的政府主管機關,所以總是法網恢恢,有疏有漏,各種黨外思想往往能透過文字流傳;但對岸六十年來,經濟上無論或收或放,「三位一體」的監控卻從未放鬆過。 

  台灣出版業大多是中小企業,甚至是個體戶,這也是未來中國帶著官方資本的「印刷業」來台後,最要統戰的對象。台灣很多名存實亡的老字號出版社,現在即使能出新書,品質與影響力也跟全盛時期不一樣,關鍵就是欠了印刷業者的錢,只好將公司讓出。但印刷業者接手後,沒法出新書或只能出新的爛書,最後只好苟延殘喘的賣舊書。 

  台灣以往自己就很難經營的中小型印刷業者,尚且要因債權而被動接收一些出版社,未來資金更大、在賺錢以外還有更重要「任務」的對岸印刷業者來台後,要競逐併購的,當然就不只是台灣那些中小型印刷廠,連老字號的出版社,甚至出版業裡最核心的作家與編輯,也都不能放過啊! 

  現在出版業的抗議不是怕競爭?以前我們面對過美資、日資與港資的登台,大家也都咬牙苦撐。只要是公平競爭,錢少打不過錢多的,就證明我們的本領還不夠,乖乖找個地方重新苦練就是了。 

  但現在關鍵是不對等,台灣把印刷跟出版拆開單獨向對岸開放,但對岸有可能比照,把印刷拆開對台灣開放嗎?對岸有可能讓台灣的出版業者以「印刷業」的名義,承攬印製包材與商用文宣以外不用審批的書籍嗎? 

  薛琦明知現況就是對岸不管什麼書在台灣都能出,但台灣的書在對岸卻只能「候審待批」,這是不公平、不對等的競爭,為何還要裝模作樣地搞這齣《三位一體vs.五體不滿足》的鬧劇?

    (作者為文史工作者,著有《你不知道的台灣》系列叢書。)

    原載《自由時報》6.23.201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