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讀十八日民意論壇,刊出「兩岸分歧是日據時代舖的路」一文後,心中頗有感觸。

  首先,李登輝自稱他二十二歲之前是日本人,但當時日本殖民者會將李登輝視為日本人嗎?

  如果今天日本仍統治台灣,李登輝大概只是個退休的小學教員或保正,有可能成為四百年來第一個當家做主的台灣人嗎?

  其次,日據時代某些台人迫於現實,改了姓,做了「國語」家庭,對這些人我們不忍苛責。

  但對其他堅持民族大義,不懼威脅利誘仍要做漢人(或台人)的那些人,我們更要致以崇高的敬意。

  試想北韓金日成、印度甘地,如果也自稱幾歲之前是日本人或英國人,他們的國人能沈默嗎?

  最後,文中又提到,廖文毅對二二八感到夫望而走上台獨。

  但他日後又放棄台獨,接受招安;試問當時是二二八翻案了?還是國民黨悔過了呢?文中這段歷史敘述,對二二八受難者而言,公平嗎?

  「君子愛人以德」,過分迴護,只會影響他在歷史上的定位。

  原載《聯合報》11.19,1994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