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讀七日民意論壇林毓霖先生的大作後,深感欽佩,但對文中「五十年前日據時代把兩批移民隔開」的說法,則略有淺見如下:

  台灣地區因移民時間的先後,造成思想的隔閡,絕非日據後才有的現象。

  早在一百年前清朝統治台灣時,福佬人間流傳的民間故事「林投姊」,傳統歌謠「周成過台灣」,都被先來移民的父母,用來教育子女不可輕信後來移民(唐山客)的教材。

  我的父親是外省人,母親是本省人,朋友中有外省人,也有本省人;我承認因為移民年代的早晚,某些看法確實也有差異;但這種差異就像男女性別、宗教信仰、教育程度、工作性質而產生的差異一樣。

  譬如,我不贊成趙少康「保護中華民國」的政見,但也不能就把他歸類為外省黨。

  胡適先生曾說:「自由重要,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。」如果不能承認人與人之間確實是有差異,又如何談到進一步的容忍,甚至尊重呢?

  原載《聯合報》10.08,1994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