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谷名畫即將來台展出了,從小就自認是「藝盲」的我,會認識梵谷,其實是來自我的色盲同學為我上的一門藝術課。


  
小學時班上有個同學,真的是名副其實的音痴。無論他怎麼努力,就是沒法唱對任何曲子裡的任何一個音階,即使是一個也不行。


  
偏偏我們的音樂老師只懂得彈琴,卻沒有任何教育熱忱與教學方法,自己上課上到覺得煩時,還常叫他上台唱歌讓大家取笑作樂。


  
即使畢業三十多年了,我的其他同學也都還與我一樣,記得當年他在台上出糗的模樣。


  
但我印象得更清楚的是:每次在全班同學都在大笑時,坐我旁邊的同學卻永遠「坐懷不亂」。因為我與他很要好,就問他為什麼這麼沒有幽默感,連這樣都能忍住不笑,他才告訴了我這個秘密。


  
原來他與他哥哥都是色盲,而且還是那種連紅綠燈都無法分辨的重度色盲,色盲又有什麼資格笑音痴呢?


  
我問他美術課都怎麼上?他告訴我還好老師根本沒發現,上課時他就跟我用一樣的水彩,一樣的蠟筆,我怎麼畫,他就跟著怎麼畫,反正分數低一點也沒關係,他爸爸說將來聯考也不考美術,只要進了升學班,就永遠不必上美術課了。

  後來也真如他爸爸所說,雖然我們讀的是不同的國中,但都在升學班裡。我與他的交情,就像我們與音樂美術等這些聯考不必考的「術科」一樣,關係也就越來越淡,直到毫無交集為止了。


  *


  
二十多年之後,在職場上我又巧遇他了。那時他已經結婚成家,也很熱情的邀我到他家裡作客。於是約好在一個星期天下午,我到了他家。


  
在布置著很簡潔的公寓裡,牆上到處都掛著許多廉價的名家複製畫,連廚房裡都掛著一張梵谷《吃馬鈴薯的人》。


  
我盯著這幅畫,想起了他小時候曾告訴我,他們全家都是色盲的往事。他看我一直盯著這幅畫在發呆,就打破沉默問說:


  
「小管,你知道為什麼我要在廚房裡要掛這幅畫嗎?」


  
我說:「不知道耶!但這應該是梵谷早期的作品吧?」


  
他說:「沒錯,這是《吃馬鈴薯的人》,我很喜歡梵谷在寫給他弟弟提奧的信中提到的:『這些在燈下吃馬鈴薯的人,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。』我覺得這跟聖經裡提醒我們要『親手作工』的道理相同,所以就在廚房裡掛了這幅畫。」


  
因為我心裡還想著他們全家都是色盲的往事,就又追問說:「除了『親手作工』之外,這幅畫還有哪些地方吸引你的?」


  
他說:「那盞燈。小管,你看這幾個窮困的農人,頭頂上還有那盞微弱的燭光,他們還有光啊!聖經裡說:『壓傷的蘆葦,祂不折斷;將殘的燈火,祂不吹滅。』猶太人用蘆葦作笛子,用麻來燃油作火把;但是蘆葦被壓傷,就無法吹出甜美樂音,不能再當樂器,猶太人乾脆折斷這枝蘆葦。油一旦用盡,麻開始冒煙,猶太人就直接吹滅這支火把。這些農人雖然窮,但神依然不吹滅那將殘的燈火,還是讓他們一起在燈下吃著馬鈴薯,這畫面不是很美嗎?」


  
我很好奇的望著他:「抱歉!小時候你好像告訴過我,說你是很嚴重的色盲,完全無法分辨顏色。可是現在你談起畫時,我覺得你眼裡好像有光,讓我很難想像,難道你的色盲好了嗎?」


  
他笑著告訴我:「小管,色盲當然不會好,我到現在也依然無法分辨顏色,但我就像是那壓傷的蘆葦,世人覺得我沒用,神卻不折斷我。我分不清畫裡的顏色,所以看一幅畫時,我只會看標題與創作者的名字,接著在標題與作者中找出與作品間的關聯,也就是找出一個故事,幫助我更理解這幅畫裡的意境而已。就像盲人的音感比較好,說穿了也沒什麼奇怪的啦!」

 
 

  *

 
 
  這位色盲同學對我說的話,讓我至今難忘。


  
一個不懂構圖、光影、色彩、比例等技術的人,今生就注定要跟藝術品「絕緣」嗎?從我這位色盲同學的經驗裡,藝術品似乎還是可以透過其他的方法來欣賞。


  
就像我的色盲同學所說,很多人欣賞一個藝術品時,很自然的就會先看標題或創作者的名字,接著在標題與作者中找出與作品間的關聯,幫助我們理解藝術品裡的意境。如果圖像的背後沒有那些故事,我們還能欣賞這幅圖像嗎?


  
我想,藝術背後的故事,就像我們身上的溫度。雖然一幅畫可以從它的構圖、光影、色彩、比例等技術中欣賞,但一座再生動、再唯妙唯肖的雕像,若是沒有溫度,依舊只是雕像。


  
藝術家不是藝術工匠,而是能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,巧妙地嵌合在圖像中,讓你在欣賞的同時,也在解讀藝術家的故事。


  
古希臘的詩歌是敘事詩,原始民族即使沒有文字,依然有自己的詩歌,就是講故事的詩;畫就是講故事的畫。詩與畫的區別是:文字可以描寫一個過程,圖像卻只能表現一瞬間的場景;所以一幅好的畫,就一定要是一個好的故事。


  
我們希望從藝術品中,感受到創作者的溫度,所以很想聽到藝術品背後的故事,這也就是藝術品的故事(甚至說是「藝術品的秘密」)會永遠流傳的原因。


  
即使這只是傳說,甚至是外行人的牽強附會,或是藝術經紀商的炒作八卦,觀眾依舊喜歡這些故事,甚至很多人因此進入了藝術殿堂。


  原載《更生日報》1.8,2010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