抄經是佛教徒的優良傳統,信徒的供養裡也以法供養為最。字字珠璣的文字般若,是增長智慧、淨化心靈的重要泉源。

  所以《金剛經》裡說:「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福勝彼。何況書寫、受持讀誦,為人解說。」

  無著菩薩也說:「抄經有五種功德,一者可以親近如來、二者可以攝取福德、三者亦是贊法亦是修行、四者可以受天人等的供養、五者可以滅罪。」

  至於抄寫完的經文,可善加保存或是透過火化迴向功德。

  本書抄寫的「金剛經」全名是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」。金剛是世上稀有的寶石,形狀為透明錐形八面體,在光下就能發放燦爛的金色,而且硬度很高,能割劃玻璃與雕刻堅石,為萬物中最堅利者。

  此經以金剛名為首,即取其堅利一義;堅則歷百劫千生,流轉六道,而覺性不壞。利則照諸法空,破無明障,無微不照。換句話說,就是以金剛之堅,喻般若體,以金剛之利,喻般若用。

  般若二字是梵語,很多解經書中都譯為華語「智慧」。不過單用智慧二字,容易與普通說的智慧二字相混,所以應加一「妙」字。

  譬如我們常說的理字,細分起來實在有粗、細、微、玄、妙的差別。粗理很易說,細理要詳說,微理已難說,玄理還可說,到了妙理就無可說了。所以加一妙字,用「妙智慧」三個字比較恰當。

  波羅蜜三字也是梵語,譯為華語是「到彼岸」三字。眾生因為受了一個我字的迷惑,日日就在煩惱苦海中,倘能從生死煩惱大海之中,渡到不生不滅,清靜安樂之地,就是到彼岸了(脫離了苦海)。

  不過到彼岸有頓漸之分,頓就是一聞大法,就知五蘊本空,六塵非有,立刻即悟身心,而明大道;漸就是由信而解,解而行,行而證,次第漸修,也可以悟入。頓漸雖殊,但到彼岸則一樣。

  至於經字當作「徑」字解,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。修行的目的在度己度人。人之真性,本是虛靈不昧,歷劫常存。惜為物欲矇蔽,所以沉淪於生死苦海未能脫離。我佛慈悲,特說此經,斷眾生的煩惱,脫離苦海,到達彼岸,超脫究竟之地。

  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,非修得妙智慧不可;要修得妙智慧,非同金剛石般的堅利光澤不可。果能一毫不沾塵染,去斷絕一切的妄念,自可斬邪魔於己身,誅妖怪於萬里,勇猛精進,明了自性,而到達彼岸,與諸佛菩薩同享快樂了。

  金剛經原包括在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七卷中。古人評論這卷經重要性如儒家的論語,辭有盡而理無窮。

  如來佛講大般若經的地方及法會的次數,共計四處十六會。金剛經是在十六會中的第九會。講經處則是中印度舍衛城南邊的給孤獨園,時間則在西元前九九四年(周穆王九年)。

  在中國佛教史上,《金剛經》有六種原譯(均存於《大藏經》中),分別是: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本、元魏菩提流支譯本、陳真諦三藏譯本、隋笈多譯本、唐玄奘譯本、唐義淨譯本,其中又以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本最為通行,本書也採用此譯本。

  而金剛經的古藏真經並未分章,現今分作三十二章是梁昭明太子所分,本書也沿用這一分章方式。

  這本書分為32課,每一課都分前後兩部分;前半部是用來閱讀,後半部則用來學習抄寫。課題下方有提要,課文下方附簡單字詞注釋;前半部課文後綠底框部分是白話翻譯,後半部課文後黑線框文字是解說。

  編輯上因為每行第一字要避免是標點,所以遇到時前一行就會空一字。

  課文採用書寫字體,是由台師大國文系副教授黃明理博士用硬筆以歐體字(歐陽詢)書寫,請讀者也能以硬筆臨摹。

  平日使用的鉛筆、原子筆、鋼珠筆、鋼筆、簽字筆都是屬於硬筆,書寫時執筆姿勢並無不同,但各有需要配合的條件,如:鉛筆最好配合墊板以增加紙面硬度,原子筆等則不必,粗簽字筆不適合寫太小的字,超細鋼珠筆也不宜寫大字。

  因工具的限制,硬筆雖不能寫出毛筆那麼多粗細不同的層次,但只要知所取捨,在有限範圍內掌握輕重變化,呈現部分筆畫的粗細對比,還是可以像黃博士那樣,將硬筆字寫得像毛筆一樣好。

  通常一提起「書法」,大家便直覺的想到筆墨紙硯;但硬筆是大多數人使用的書寫工具,可惜近年來因電腦的興起,打字取代了許多書寫的機會,而書法教育又幾乎只偏重毛筆,以致甚少有人提到硬筆書法,更遑論將硬筆書法當成藝術。

  其實一個人的字若寫得好看,考試、求職、交友等,都能有更大的優勢,硬筆書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。

  其實書法就是寫字的方法,進一步說,就是指能寫出符合普遍美感要求之字跡的好方法。所以理論上無論用哪種筆寫字,都應注意書法。因而談起書法,不能只談毛筆,而將硬筆排除在外。

  同樣的,談起硬筆書法,也不該是另創一套僅屬於硬筆,而將已累積數千年,毛筆的書寫方法與美感經驗排除在外。不論毛筆或硬筆,如果不能讓人有「美」的感動,都算不上書法。

  而美感雖有來自本能的部分,更多還是來自於經驗,用硬筆寫字,當然也必須將傳統的書法精髓融入,再針對工具的特性改進。

  硬筆書寫在實際使用上,應該還是以鋼筆最佳,因為筆桿較粗,執筆時手感較好,也比較不會養成寫字太用力的壞習慣。

  其次則是鉛筆,而原子筆及鋼珠筆難度最高,因為筆尖太硬、太細,無法感受手部力量細微的變化與筆尖畫過紙面時的磨擦力。

  但本書之所以請黃明理博士用鋼珠筆書寫,也就是希望讀者能體會「只要功夫深,鐵杵磨成繡花針」,天下只有字寫不好,沒有筆不好的道理;但讀者一開始還是可以自行選擇適合或習慣使用的硬筆抄寫。

  硬筆書寫時,沒有毛筆那麼多起伏使轉等複雜動作,用力是否平穩就成了重點。很多人字寫不好,往往是因童蒙初學寫字時,執筆時用力過大,以致手部遲滯,不但妨礙自然揮運動作,也容易疲勞。

  硬筆書法要注意每一筆畫的流利平穩,不應有太大的重按及跳動力量,而要儘量均勻和緩。

  在漢字在流行的過程中,字形之美一直是極受重視的一部分。一個人字寫得的是好是壞,全在單一線條的運行、多數線條的組織,以及字與字之間的空間位置安排是否恰當,其中尤以線條運行為最要。

  漢字楷書或行書要寫得好,筆畫粗細是關鍵。基本筆畫(點挑橫豎撇捺),也就是粗細變化的形貌。

  點,始細終粗;挑,始粗終細;橫之始或細或粗,而終必頓以粗;豎之始或粗或細,而終則或細如懇針或粗如垂露;撇,其始或細或粗而終必出鋒尖細;斜捺之始細,平捺之始粗,而皆以頓粗後漸出鋒收結。寫點而終於出鋒,寫橫而不知頓結,寫挑寫撇而無尖細之結束,寫捺而無頓挫無出鋒,皆非合格,不足以稱其名。

  筆畫的粗細,一部分由執筆寫字時垂直向下的力量大小決定。用力大線條粗,用力小線條細,運行過程力量有收有放,就能形成筆畫粗細變化。

  一般人寫硬筆字,垂直的用力大致平平,不知力量的收放,所以寫不出粗細變化;甚至還有人認為:無粗細就是硬筆字的特色。

  其實,力量的收放對硬筆書寫的粗細表現,仍有作用。學習書法,應讓垂直用力的控制更加細膩,以增加大小變化的層次感。

  還有一部分的粗筆畫,是由線條的交疊所造成,例如點橫豎的頓結、由橫轉豎的勒折、捺筆出鋒前的頓挫等。而線條的交疊也不是靠塗描,毛筆書寫時交疊不可少,硬筆書寫也是。

 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,使用硬筆寫字,若要求字跡美觀,臨摹當然也很重要。可惜一般常見的範帖,都是用毛筆寫成,拓印的碑帖字跡又遠大於平時硬筆所書,所以用硬筆臨摹時,不容易按比例縮小字跡尺寸。

  坊間所見之硬筆字帖,都是以鋼筆書寫,能否合乎美感的線條、結構以及篇幅整體感,大家應該與我們一樣,覺得還有需要加強的地方。

  因而我們特別請黃博士示範,出版了這本書。他雖謙稱是為了拋磚引玉才來書寫,潤筆費用也全額捐贈更生團契作公益使用;但我們相信在硬筆書法界,他的墨寶絕對是玉而不是磚,也盼望本書對推廣硬筆書法,能達成拋玉引玉的效果。

  (注:本文是訪談黃明理與江育民兩位硬筆書法家後整理而成,特此致謝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