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梅時節家家雨,
  青草池邊處處蛙,
  有約不來過夜半,
  閒敲棋子落燈花。

  一連幾個星期的陰雨綿綿,人們的心情就像這鬼天氣一樣,一天一天的低(滴)了下來。若是沒有詩人「閒敲棋子落燈花」的閒情雅致,「有約不來」的日子還真難熬。

  但約的人是誰呢?為何人人都跟他有約,卻又難以預估這老兄究竟何時來呢?

  答案很簡單,那就是無論種族性別、富貴貧賤、甚至是年齡多寡,從人一生下來,就確定「總有一天等到你」的這位老兄,就是我們的死神。

  人類雖號稱「萬物之靈」,卻是這世上最畏懼死亡的一種生物。更吊詭的是文化越進步、醫學越發達的社會,對死亡的恐懼就更深。

  當然,對死會產生恐懼的主因,一方面是來自「未知」,另一方面則是死前必須經過病痛的折磨。

  前者可透過感性的宗教,或是理性的哲學來宣導教化,因此「書」就成了最佳工具;但後者除了使用外在的醫療手段來克服或減輕外,是否也能藉助「書」來治痛療傷呢?

  在媚俗的政治風氣與拜金的社會崇尚裡,「誠實」成了人們口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項品德,卻也是一種最可笑的也最危險的行為。

  尤其是越有知名度的人出書,書裡就越難找到一絲「誠實」,但唯一能讓大家冷靜下來真實面對的就是病痛,尤其是與死神有約的「病痛」。

  病痛文學正是在此一社會背景下,順勢而起的一種文學風潮。許許多多知名的作者或文壇新人,無分中外男女,毫不諱言地娓娓道出自身的病痛、身心所受的磨難、醫療的歷程與保健的見解;並在其中反思自身的生命與過往,為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或確立價值,各類和病痛有關散文、隨筆、自傳,甚至回憶錄,也就在此時紛紛出籠了。

  儘管這些作品的作者之間背景差距極大,內容與文體也各有不同的特色,但唯一的共通處,就是與傳統醫療用書不同,不再是由醫生或醫護人員,以客觀而專業的口吻執筆,指導他人防範或應對疾病;而是由平凡的升斗小民,一個個脆弱無助的病人,以最直接淺顯的語言描述他們活生生、血淋淋的體會與經驗,和可能是病人或病人家屬的你我一起分享。

  雖然每位作者原本都不是醫療專業人員,但在他們的筆下,總不忘細細解說他們罹患病症的成因、病徵、療法,甚而進一步論及醫病關係與生命態度,或許這正是這類書籍吸引人的原因。

  因為「病痛文學」裡既有痛如身受的鄰近感,又有客觀淺白的知識介紹,知感交融中既有感性的觸發,又有知性的成長,難怪能在不景氣的書市中廣受讀者青睞了。

  當然,病痛往往是死神的請帖,提醒我們死亡的存在與生命的脆弱。面對病痛,其實就是面對死亡,只不過病痛更靠近生活,更具體也更真切,需要更多對抗的努力與勇氣。

  感謝這些在垂死邊緣掙扎的作者,能以其尚存之一息,奮筆直書,為生命留下見證,讓我們得以撥開重重迷障,窺見死神的面目,也更認清生命的本質與價值。

  在這綿綿的雨季,文學館將為你推薦幾本「病痛文學」的佳作,希望你能因此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會。

  《潛水鐘與蝴蝶》
  《淡定與積極》
  《走過帕金森幽谷》
  《沒有終點的旅途》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