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  出版界流行著一種說法,「建立知名度的三個方法第一是出長銷書,第二是出長銷書,第三還是出長銷書。」只要有一本長銷書,別人就永遠忘不掉你。其中最明顯的例子,就是小說家郭箏創設的食貨出版社,因為他出版了這本暢銷多年,至今仍不斷再刷的《萬曆十五年》。

  一月八日晚間在紐約的一間電影院裡,有位正在欣賞電影的八十二歲中國籍老先生,因為心臟病發送醫不治,遺體在隔日火化,家屬也不準備舉行喪禮。但在歐美與港台大陸等地,許多熱愛他作品的讀者,都在心裡為他舉喪哀悼,這位剛辭世的老作家,就是著名的歷史學者,也就是《萬曆十五年》的作者黃仁宇博士。

  黃仁宇一九一八年出生於湖南長沙,一九三六年進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,但因抗戰而中輟學業,憤而投筆從戎,進入成都軍校,畢業後歷任排長、參謀等職,戰後他被保送至美國陸軍參謀大學,一九五0年在東京駐日代表團以少校軍階退伍。

  退役後黃仁宇再度赴美,開始了他傳奇性的治學生涯。他先插班入密西根大學歷史系三年級,成為當時全校最老的學生。後來攻讀博士,他的論文指導教授是小他十二歲的知名學者余英時。後來他在紐約州立大學、哥倫比亞大學任教,並擔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。

  大器晚成的黃仁宇,從軍時走遍中國十多省,深入窮鄉僻壤,這一特殊的下層社會經驗,豐富了他觀察歷史的視野。在融合傳統史觀與西洋文化後,他主張應以「長時間、遠距離、寬視野」三大要素來檢視歷史,亦即不依賴領袖言行,而以長時間與大環節的規模,觀察社會組織結構與群眾運動,也就是他所提出的「大歷史」史觀。

  由一名中國基層軍官,轉變為歷史學者與多產作家,在史學界得到的評價是見仁見智。中研院院士張玉法就說,學院的「小歷史」著重史實重建,與鳥瞰式的「大歷史」方向不同,因為能關照時代性與大趨勢,所以能廣受讀者喜愛,對通俗歷史的推廣頗有貢獻,但在小的史實上自然很難責全。

  從張玉法院士的評論中我們可看出,黃仁宇能跳脫學術論著的刻板陳述,完美結合文學與歷史,滿足了社會大眾對歷史知識的需求。就像一般人不是從正史中的《三國志》去瞭解三國,而是從小說,甚至是戲劇、電玩的《三國演義》去認識三國。黃仁宇的書能在書市中暢銷,也是可以想像的。

  但弔詭的是,黃仁宇除了《萬曆十五年》外,在聯經出版的《中國大歷史》、《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》、《近代中國的出路》,和在時報出版的《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》、《從大歷史角度讀蔣介石日記》等「大歷史」的著作,在書市中可說是部部暢銷;可是他以「李尉昂」為筆名,出版的兩本小說《汴京殘夢》與《長沙白茉莉》,這類虛構成分更大的歷史小說,就無法獲得讀者的青睞了。

  其實黃仁宇的筆法雖不算詰屈聱牙,但也絕稱不上通俗易懂。儘管台美學界有些學者因他的書走一般書店通路而排斥他,但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孝悌則不以為然,他說《萬曆十五年》是史學界的特例,絕非通俗著作,而是一部了不起的學術書籍,中外學者很難在嚴肅的訓練中,寫出如此廣受讀者接受的書籍,這種敘事筆法與架構,是黃仁宇的獨特創意。

  另一方面,中研院史所研究員陳永發也指出,《萬曆十五年》隱含著「批毛」之意。因為黃仁宇認為毛澤東並不懂什麼是真正的資本主義,中國社會應向西方海洋文化看齊,學習生產與經營技術,國家才有進步的希望。他的書能在大陸暢銷,可見這一論點能被中國知識分子廣為接受。

  以說故事的筆法加上想像,呈現歷史全貌而不脫離學術範疇,是【萬曆十五年】與其他黃仁宇「大歷史」叢書被讀者接受的主因。雖然他的學術地位在學界蓋棺仍難論定,但讀者已經用掏腰包來證明他的作家身分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