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死亡只是生命的最後一門課,你學到如何去死,也就學到如何活。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,也就能幫助將來要去同樣地方的人,正視什麼東西是重要的,什麼東西是不重要的……」

  米契‧奧布是底特律美國知名的運動專欄評論家,每天過著披星帶月的忙碌生活。有一天無意間在電視上,看見ABC「夜線」節目中,正在介紹一種肌肉及神經萎縮症。 而一位罹患這種絕症,坐在輪椅上接受名主播泰德‧考波採訪,談笑風生地道出了以上這段話的老教授,就是書中的主人翁墨瑞‧史瓦茲。

  墨瑞是一位學養極佳,很受學生歡迎的社會心理學教授,米契時多年前在大學唸書時,除了修遍了墨瑞所有開過的課,每星期二還固定到墨瑞的辦公室內和老師對談。

  一九七九年米契畢業時,還答應老師會常回母校,結果在忙碌的現實生活裡,當初「返校」的承諾,拖了十六年都未能實現。

  節目結束後米契立刻撥了電話,和墨瑞教授約好,每星期二從底特律搭機到波士頓,在他的書房或病床前,上著一門內容是「如何生活」的課程,而這門課也只有米契一個學生。

  這門課不需要課本,卻涵括了包括愛、工作、家庭、年老及死亡等許多課題。就在教授生命將盡之際,每星期二他們依著病榻,上了最後十四堂課。

  一般人對於死亡,大多心存憐憫與驚恐,而這位老教授卻能冷靜地面對最後的數十天生命,始終帶著尊嚴、勇氣及幽默。

  墨瑞原本好動,在醫生宣布他得了絕症後,儘管他自己是如此的震驚,但窗外陽光卻依舊和煦,路人也依舊匆匆,世界沒有絲毫因他的將去而改變,他也就順其自然地過原來的日子。

  起初他和往常一樣每天游泳,但後來漸漸無力,只好撐著柺杖;再來他連柺杖也撐不住,只好改坐輪椅。

  由於生活上的不便,他請了佣人來協助照顧。但他知道並不是自己要生病,所以他也不必以現狀為恥。

  在師生重逢十四週後,墨瑞教授去了另一個世界,但他卻用生命中最後殘燭餘光,照亮了米契的後半生。

  這本書就如同蚌之容沙,把折磨和痛苦培養成一顆顆珍珠。若我們能仔細聆聽垂死者的生命精華,這些睿智的雋語,必能帶給我們生存的智慧和希望。

  例如他在談到有關年老時,他說:「年老並不是衰老,它是成長。如果你一直不想變老,你就一直會不快樂,因為你還是會變老。所以,應該作小孩的時候,就高高興興作小孩。該作智慧老人時,就高高興興作智慧老人。」

  在談到有關死亡時,他說:「只要你學會死亡,你就學會活著。死亡是件悲傷的事,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。我們的文化讓人們無法自知自適。不必對死亡大驚小怪,因為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,凡有生者必有死。死亡結束的是生命,不是關係。」

  在談到有關愛時,他說:「生命中最要緊的事,是學會付出愛,以及接受愛。只要我們可以彼此相愛,並記得我們有過的愛的感覺,我們就雖死猶存。在一個生命的尾聲,我們聽到的,不是哭泣,不是哀嚎,而是一個個愛的叮嚀。但願這些殷切的引領,能減少我們人生路上的盲目摸索。」

  《聖經‧撒母耳記下》第12章裡記載,大衛王和拔示巴在不正當的關係下生下一子,神派先知拿單去譴責大衛,他在孩子生病時禁食禱告,終夜躺在地上,但七天後孩子還是夭折了,大衛在得知噩耗後就起身沐浴,進殿朝拜後立刻吃飯,其他的人都不解大衛王何以如此。

  大衛王回答眾人的這句話,讀者看完這本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後,不妨也翻翻聖經,玩味一下這句話的深意,或許這是對生命的最佳註釋。撒母耳記下第12章第23節裡,大衛王說:

  「我必往他那裡去,他卻不能回我這裡來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