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  去年出版界過了一個「歹年冬」,尤其是文學類書籍更慘,但對新銳作家蔡智恆來說,卻成了他最風光的一年,也開創了網路小說成為紙本暢銷書的圭臬。

  在南台灣成功大學博士班就讀的「痞子蔡」,自從在網上以「痞子蔡」為筆名,連載發表了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,不但在網上刮起一陣旋風,紅色文化將它結集印成紙本書後,在書市也是立刻洛陽紙貴,現已六十多刷。學者公司還打算請他擔任改編電影後的男主角,並積極搜尋女主角人選,連影劇新聞都搶灘成功。而他乘勝追擊的第二本網路小說《7-eleven之戀》,出版後也是暢銷到再刷不斷。

  到底什麼是「網路小說」?它與在副刊上連載、在文學雜誌上刊登、印成單行本販售,或先由劇場、電視、電影演出後再改寫的小說,似乎都是一樣的方塊字,有些連章節、段落甚至頁碼都一樣;何以出版業者敢標榜這是「網路小說」?紙本書的讀者與網路上的讀者,購買與參與的心態有何差異?「痞子蔡」式的網路小說,能從網上一路發燒到書市,其他後繼者能否跟上?都是些值得觀察的現象。

  顧名思義「網路小說」必須有兩個條件,一是要符合小說的定義,像是要有人物、對話、情節、情節與高潮等等;尤其重要的是內容必須是虛構的。二則是要先在網路上刊載,而且通常只在BBS站上連載;因此就像以前在副刊上連載的武俠小說一樣,媒體免費且普及性高,雖然可以讓小說的讀者增加,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作者表達的空間。

  膾炙人口的網路小說結集出版,會不會因必須付費,或讀者失去了好奇心而不掏腰包捧場;從前暢銷的武俠小說已證明,殺頭生意有人做,賠錢生意大概只有瘋子才會做,沒有人會跟鈔票過不去吧?

  但如果把網路小說看做是副刊連載小說,顯然有失公平,因為在網路上連載,必須對上網者的生活特性、人際關係、思維模式與心理需求掌握的更清楚、交代情節的功力更明白,讀者才會乖乖地經常上網。因為每個讀者都是編輯,相對於雜誌與副刊,一個婆婆好伺候、兩個婆婆可應付,千千萬萬個婆婆你來我往時麻煩就大了。

  另一方面,這些婆婆也都不是省油的燈,所謂瘋子演戲、傻瓜看戲,本來瘋子與傻子井水不犯河水;現在傻子也想上台演戲時,網路上的讀者與作者的互動就更有意思了。他們會無所不用其極的表達意見,企圖加深或減低其文本厚度,作者面對各方讀者的挑剔、乃至挑戰與挑逗,進而引發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,網路作者就像小說作者被讀者綁架,必須粉末登場扮演主角的苦旦。

  《第一次的親密接觸》在網上刊載時,男女主角「痞子蔡」與「輕舞飛揚」都是網上常用的暱稱,虛擬與實境的混淆,讓讀者如同搭上了鐵達尼號般投入,討論甚至向作者替女主角求情的熱情讀者,為這本書的暢銷奠下了最堅實的基礎。作者雖自謙是「第一次」「沒有創作能力」,但他掌握讀者情緒的文字功力,絕不遜於坊間紙本書的職業作家。

  可惜網路小說受限於媒體特性,目前似乎只有免費的學術網路上,才有機會出現人氣旺旺的作者;而且因為讀者閱讀情境的制約,所以作品都是第一人稱敘述的愛情故事,男痞子出了書換女痞子,女痞子出完換同性戀痞子、不男不女的痞子、變裝易容的痞子都已蓄勢待發,場子越來越熱鬧,但也預告了這種文體未來人去樓空,倒不如不聚得好的蕭瑟。

  當網路在你我生活中比例不斷加重,上網搜尋兼打屁的閱讀方式,漸漸取代了閱讀紙本書的習慣,很多人已感受到「小說已死」的危機。「痞子蔡」能在書市中笑傲江湖,證明「小說不死,只是逐漸凋零」,至於是誰讓小說逐漸凋零,那就值得大家深思了。

  原載《中華日報》03.24,200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