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從前東邊三家村上有位私塾老師,在教《四書》時,因為古代書籍都沒有標點,只好自己斷句,不料才開始教就出了問題。

  原本《大學》第一章上說: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」

  偏偏這位塾師卻讀為「知止而后有定定,而后能靜靜,而后能安安,而后能慮慮,而后能得」

  咦!怎麼少了一個「得」,於是他老先生立刻拿起書本,往西尋找明師,看看誰能告訴他,為何書上少了一個「得」。

  恰巧這時西邊三家村上,也有個私塾老師在教《大學》,他卻把這段話讀作「知止而后有,定定而后能,靜靜而后能,安安而后能,慮慮而后能,得」

  奇怪!怎麼又多了一個「得」,他老人家也毫不含糊,立刻拿起書本往東尋訪明師,看看為何書上多了一個「得」。

  結果東西二村的塾師在路上巧遇,相談之下才恍然大悟,原來我少的那個「得」在你那兒,你多的「得」是我這兒走失的。

  這個笑話在譏諷古代塾師的無知與冬烘,確實讓人印象深刻。古代教育不發達,教書的私塾先生,往往又是些落第士子。

  他們只是因不得已才入這行,既缺乏教學熱忱,又沒有合適的物質環境,「誤人子弟」當然是在所難免。清代詩人袁枚,在其《隨園詩話》中就有首打油詩如此說道:

  「漆黑茅柴屋半間,豬窩牛圈浴鍋連,
  牧童八九縱橫坐,天地玄黃喊一年。」

  頭兩句寫實描繪了私塾環境的惡劣,後兩句則道出師生間「混日子」的默契。縱橫坐可見上課秩序的混亂,天地玄黃則是啟蒙書《千字文》第一句;而牧童們用「喊」的更可見其無心向學,師生間都只在應付了事而已。

  南宋時的京城臨安,有位塾師在教《論語》時,原本〈八佾〉篇中有句「周監乎二代,郁郁乎文哉,吾從周。」

  這位塾師不知是老眼昏花,或者根本是不識之無,竟將「郁郁乎文哉」讀作「都都平丈我」。

  有人路過聽到後上前糾正,但古代學童與今日小學生一樣,老師的話絕對是「聖旨」,大家依舊讀作「都都平丈我」。而當時詩人曹勛,也曾在一首題畫詩中引用這故事。

  「此老方捫蝨,眾雛多附火,
  想當訓誨間,都都平丈我。」

  另一首民間流傳的打油詩也說:

  「都都平丈我,學生坐滿堂,
  郁郁乎文哉,學生都不來。」

  由此可見這故事流傳之廣,早已成了冬烘塾師的代表。

  至聖先師孔子曾說: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,一樂也。」而塾師大多的遭遇卻是「得天下庸才而教之,一苦也。」

  清代海昌人郭臣堯,最好寫打油詩,著有《捧腹集》,其中有嘲村夫子詩十四首,流傳最廣的就是那第一首

  「一陣烏鴉噪晚風,諸徒齊逞好喉嚨,
  趙錢孫李周吳鄭,天地玄黃宇宙洪;
  千字文完翻鑑略,百家姓畢課神童,
  就中有個超群者,一日三行讀大中。」

  所謂「大中」是指《大學》《中庸》兩本書。看來一開始說到的那兩位塾師,已教到《大學》首章,也算運仔不錯的了。

  當然,學生程度的低劣,和家長背景也有著極大的關係。像有位塾師在農村設館,學生卻只有小貓小狗兩三隻。

  某天有個老農來請教說:「先生,我看到一個字像牌位,是個什麼字呢?」

  塾師就問他:「牌位有腳嗎?」

  老農答:「沒有」

  塾師就告訴他:「沒腳的叫『且』,有腳的就叫『具』。」

  過幾天老農又來問道:「先生,我又看到個字像小船。」

  塾師就問他:「船上有櫓嗎?」

  老農搔了搔頭說:「有」

  塾師立刻告訴他:「有櫓的就叫『必』,沒櫓的就叫『心』。」

  老農聽了後高興的回去,沒多久傳遍全村,大家都認為這位塾師極博學,紛紛送子弟來館中,沒多久他的館內就爆滿的座無虛席了。

  這些鄉下村民雖無知卻也有趣,尤其尊師這項美德極為可取,相形之下,另一個富翁對待老師就太不像話了。

  依舊習俗,每天七夕家中若聘有西席的主人,須設宴招待老師。但到了七夕那天,廚房卻毫無動靜,老師就出了個「客舍淒涼,恰是今宵七夕」的對子給學生對。

  學生對不出,就回去拿給爸爸看,富翁就笑說:「我忘了,你就對個『寒村寂寞,可移下月中秋』吧!」

  沒多久到了八月十五,歷史又重演了,這次老師便出了「綠竹本無心,過節即時挨不過」,學生還是對不出,只好再找他爸爸幫忙,富翁就對了:「黃花如有約,重陽以後待何遲」。

  老師無奈,又等到九月初九,不料富翁還是賴皮不請,老師就出了個「漢三傑,韓信、張良、狄仁傑」要學生對。

  學生拿回去給他爸爸一看,富翁就笑說:「老師記錯了吧!三傑是漢朝人,狄仁傑是唐朝人,老師怎麼忘了呢?」

  學生把話轉告給老師,老師卻說:「我沒忘,只是令尊前漢後唐記得這麼熟,但逢年過節一席酒怎麼就是記不住呢?」

  根據民意調查顯示,台灣人移民國外的最重要原因,竟然不是戰爭威脅、人口密度太高或經濟問題等傳統因素,而是針對教育環境的不滿。

  不過,教育界的問題固然是千絲萬縷,亂得真可謂一塌糊塗;人人都能找到部分端緒,卻又很難理出一絲頭緒。我想這種種的問題,其實都源自於師生關係,乃至家長與老師的關係。

  有句俗話說:「不敬師長,天誅地滅;誤人子弟,男盜女娼」,雖然道理很簡淺,但用在今日複雜的教育環境,還是有其適用的地方吧!

        原載《中華日報》09.28,1996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