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前有個窮秀才被一位員外聘為西席,雖然這員外家裡是有錢的不得了,但用起錢來卻又小氣的了不得。

 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天天早上吃的都是稀飯,偏偏這位教書先生人窮食慾卻不窮,面對一碗碗淡而無味的稀粥,不免牢騷滿腹地吟詩一首嘲諷道:

  「粒米熬成一大甌,東風吹去浪悠悠;
  有如一派西湖景,少個漁翁下釣鉤。」

  這位先生寫完後不斷地朗誦,而且是越讀越得意,聲音也越來越大聲 ,不料窗外有個乞丐聽到了,就對這位先生說:「您的詩寫得雖好,但卻不切實際。」

  先生聽得有些不服氣了,就問乞丐有哪裡不切實際;乞丐批評道:

  「首句只有一粒米如何熬成一大甌?次句何必東風,南風北風吹去浪就不悠悠嗎?三句小小一碗粥如何能與西湖相比?末句別說漁翁下釣鉤,任何人也下不了鉤啊!」

  先生聽了這段詩評,臉上有些掛不住,於是又問:「依您高見,這詩該如何寫呢?」

  乞丐笑道:「其實稍改幾字即可。」接著他就吟道:「撮米熬成一大甌,鼻風吹去浪悠悠;有如一面青銅鏡,有個先生在裡頭。」

  先生聽了乞丐的詩後,驚訝地問說:「老兄!您這樣的才華,怎麼會在街頭行乞,何不去應徵個西席做做呢?」

  見乞丐感嘆地說道:「以前在下就在這員外家裡教過書,只因吃怕了稀飯,所以選擇行乞來討口乾飯吃啊!」

  從這故事看來,吃粥的讀書人似乎連乞丐都不如,但事實也不盡是如此。故事中先生所寫的詩,真正作者應是明朝大儒解縉。

  解縉字大紳,十九歲就高中進士,明成祖修【永樂大典】時擔任總裁官,學問之高由此可見。

  他因為當時水旱頻傳,歲遭荒欠,才以此詩自嘲,並諷諫其他達官貴人,在路有太多凍死骨時,朱門內的酒肉能臭得慢一點。原詩應為:

  「水旱年來稻不收,至今煮粥未曾稠;
  人言箸插東西倒,我道匙挑前後流。
  捧出堂前風起浪,將來庭下月成鉤;
  早間不用青銅照,眉目分明在裡頭。」

  解縉寫了這首自我解嘲的食粥詩後,許多窮而後變酸的文人紛紛手癢,各種抄襲之作也層出不窮。除了剛才故事裡先生與乞丐的兩首外,另外像是

  「薄粥稀稀水面浮,鼻風吹起浪波秋;
  看來好似西湖景,只少漁翁下釣鉤。」

  或是「薄粥稀稀碗底沈,鼻風吹動浪千層;
  有時一粒浮湯面,野渡無人舟自橫。」

  雖然字面上看起來與原創者差不多,但意境則相去甚遠。

  不過話說回來,其實也有一些讀書人以詩來描述吃粥時,除了解縉詩中的無奈之外,在生理或心理層面,更多了些養生之道。

  例如有位讀書人家中缺糧,一群兒女嗷嗷待哺,於是在全家改吃粥前,以詩向兒女解釋說:
  「煮飯何如煮粥強,好同兒女細商量;
  一升可做三升用,兩日堪為六日糧。
  有客只需添水火,無錢不必問羹湯;
  莫言滋味猶嫌淡,淡薄之中滋味長。」

  最後這句「淡薄之中滋味長」,就一語道破了粥的無限滋味。

  其實窮酸文人即使吃粥,和窮老百姓在吃粥時的情調上仍有不同。像是清朝詩人阮葵生,也曾寫道:

  「香於酪乳膩於茶,一味和融潤齒牙;
  惜米不妨攙菜豆,佐餐少許抹鹽瓜。」

  為吃粥更添「養生」意味。難怪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,大醫學家張仲景就在其名著【傷寒論】與【金匱要略】裡,就已出現了「白虎湯」、「桃花湯」與「竹葉石膏湯」等米藥合煮的粥藥。

  到了一千年前唐代的藥王孫思邈,在其名著【千金方】中,更出現了「牛乳粥」、「蘆根粥」與「天花粉粥」等粥方。將稀飯健脾胃、補中氣的食療效果,結合中藥的治療作用,於是藥療與食補合而為一。

  南宋詩人陸放翁活了八十五歲,打破一般人「紅顏薄命,詩人短命」的印象,在面對多人向他詢問養生之道時,乾脆就以詩作答:

  「世人個個學長年,不悟長年在眼前,
  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將食粥致神仙。」

  所謂的「宛丘」平易法,其實說的就是宋代詩人張耒(字文潛,蘇門四學士之一,著有【宛丘集】)。

  他主張在空腹時食粥一碗,谷氣便作,所補不細;且粥因柔膩與腸胃相得,最為飲食之良。到了明朝藥學家李時珍,也在其名著【本草綱目】中抄錄了這段話,張耒因此成了「食粥教」的開山祖師。

  試想在宋代官方編輯的【太平聖會方】,就收錄了一百二十九個粥方;到了清朝時出版的【粥譜】,粥方更進入兩百大關,為了長命百歲而吃粥的風氣之盛,豈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窮酸詩人所能企及。

  當然,只要一提到粥,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種人就是和尚了,所以才會有成語說「粥少僧多」,證明了僧與粥關係之親密。

  例如北宋蘇東坡的〈大雨留金山兩日〉詩中提到:「半夜不眠聽粥鼓」;無獨有偶的南宋詩人范成大,也在其〈華山寺〉詩中寫道:「徹曉跏趺聽粥鼓」。

  宋朝詩人半夜睡不著,聽到的全是廟裡聚集眾僧來吃粥的擊鼓聲,和唐代詩人張繼在〈楓橋夜泊〉時,聽到的「夜半鐘聲到客船」相比,讓人感嘆真的是「僧越來越多,粥越來越少」了。

  不過寺廟裡擊鼓聚僧來吃粥,這些吃粥的僧眾裡,固然是有得道高僧,但難免也有南郭先生之類濫竽充數者,【新五代史‧雜傳】裡提到:

  「廢帝亦謂愚等無所事,常目宰相曰:『此粥飯僧爾』。以為飽食終日,而無所用心也。」從此粥飯僧就成了罵人是「飯桶」的代名詞。

  像陸放翁的〈戲題〉詩中寫道:「莫輕凡骨未飛騰,要勝人間粥飯僧」。其實同樣是尸位素餐,有口無心的念經小和尚,吃的是些稀飯而已,比起那些身在其位卻不謀其政的飯桶官員,危害還是小多了。

  粥這玩意兒因為被和尚當作主食,有些小廟僧不多自然不怕粥少,早晨開飯時就不必擊鼓,只需敲敲木魚即可,所以木魚又稱為粥魚。

  蘇東坡的〈奉敕祭西太〉詩中寫道:「夢跌猶非旅枕,粥魚已響枯桐。」而呂謂老的〈漁家傲詞〉裡也說:「落月杜鵑啼未了,粥魚忽報千山曉。」

  粥與僧兩者間的你儂我儂,自然不是其他紅塵男女所能相比的。

  在中國的傳統小說裡,尤其是描述男女情愛的場面,粥的濃稠成了最好的象徵,所以出現的機會遠比乾飯多上甚多。以沈三白的【浮生六記】為例,首記〈閨房記樂〉中與女主角芸娘見面定情,就是以吃粥開始。

  芸娘原是作者舅舅之女,大他十個月,十三歲時隨母歸寧時,有天夜裡他因餓索食,婢嫗給他棗乾充飢,他嫌太甜,這時他表姊芸娘就帶他去另一個房間,有煖粥和小菜,不料當他舉箸時,被芸娘的另一個堂哥玉衡看到了,就笑她說:「請我索粥,汝曰『盡矣』,乃藏此耑待汝婿耶?」

  芸娘與三白婚後,每天都是凌晨披衣而起,三白笑她說:「今非吃粥比矣,何尚畏人嘲耶?」可見作者對粥的念念不忘,其實正是象徵情意的濃稠。

  而中國另一部愛情經典之作【紅樓夢】裡,吃粥的次數更是多過乾飯,大概很多人會不解,在「白玉為堂金做馬」的榮寧兩府裡,為何會經常吃粥呢?或許曹雪芹的用意也和【浮生六記】的沈三白一樣吧!

  除了象徵愛情以外,賈府這種鐘鳴鼎食之家,每天酒菜不斷,誰會有興趣去吃那一碗碗的乾飯?所以七十七回裡寶玉說這叫「飯飽弄粥」,和窮人無米下鍋的被迫吃粥,當然是大不相同。

  況且賈府內的人,個個四體不勤,連一箭之地的榮寧兩府間走動,也是車馬往來,想必這些人的飯量不宜太大。

  若是咱們黛玉妹妹不吃稀飯,像【水滸傳】裡的一丈青、顧大嫂那樣,乾飯饅頭的狼吞虎嚥,你還相信這是我們印象中的那個林大小姐嗎?

  粥被中國人用來養生,在【紅樓夢】裡也被作者發揮到極致。像五十四回裡榮國府元宵開夜宴時,賈母說:「夜長,不覺得有些餓了。」鳳姐兒忙回說:「有預備的鴨子肉粥。」賈母說:「我吃些清淡的吧!」鳳姐又道:「也有棗兒熬的梗米粥,預備太太們吃齋的。」賈母笑道:「倒是這個還罷了。」

  或許有人會納悶,如今江南一帶盛行吃雞粥,況且雞的味道比鴨清爽,價錢又較高,何以鳳姐為太君準備的是鴨粥而非雞粥呢?

  其實這種看法是有些以今律古,因為根據清初袁子才【隨園食單】上所寫:「近有為鴨粥者,入以葷腥;俱失粥之原味。」

  從袁子才主張煮粥時:「見水不見米,非粥也;見米不見水,非粥也。必使水米融合,柔膩如一,而后謂之粥。」可知他一定反對粥裡混雜什麼葷腥之味;但由此也可證明當時盛行吃鴨粥。

  從另一個角度看來,賈母選了清淡些的梗米粥,和袁子才的養生之道則不謀而合,她能活到八十還如此耳聰目明,當然在飲食上是有些值得我們效法的。

  至於太太們吃齋用的梗米粥要加紅棗熬煮,除了多點甜味外,紅棗能養胃健脾、補血壯神,既符合養生,又能襯托身分。

  另外第五十五回裡鳳姐小產,調養時吃的則是燕窩粥;第四十五回黛玉生病時,寶釵送了一包燕窩,還教她:「每日早起,拿上等燕窩一兩、冰糖五錢,用銀吊子熬出粥來,若吃慣了比藥還強,最是滋陰補氣的。」

  像燕窩這樣的昂貴藥物,鳳姐與寶釵卻拿來當粥而煮,要說有錢人和窮人一樣都在吃粥,只怕此粥非彼粥吧?

  其實在賈府裡偶而也會吃些不摻他物的米湯,但這都是在生死交關的緊張時刻。像第二十回裡襲人被奶娘惡語中傷,加上原來就受了風寒,寶玉服侍他吃了二和藥,次日清晨起來,吃了些米湯靜養,寶玉只才放了心。

  至於第二十五回裡,寶玉和鳳姐並得奄奄一息時,幸逢僧道搭救後,也是旋即熬了米湯與他兩人吃了。可見清朝名醫王士雄在【隨息居飲食譜】裡所謂:「貧人患虛症,以濃米湯代參湯,每收奇跡。」真到性命關頭時,米湯還勝參湯一籌呢!

  不過說了大半天中國人吃粥的典故,有人或許會懷疑,稀飯這玩意兒不知老外吃不吃呢?

  根據我小管考證,老外也有很多人每天都必須吃粥,而且與前面那個教書先生一樣,吃到要哀嚎的地步。所以他們唱歌時才會呼喊著:「DO、RE、MI、FA、SO、LA、SI、DO」,翻譯成中文不就是「多來米飯,少來稀粥」嗎?

  看來「粥不孤,必有鄰」,各位有錢的大爺們務必多吃點養生粥;至於像我小管這類的勞動階級,還是和老外唱的一樣,多來米飯,少來稀粥吧!

  原載《中華日報》08.13,1999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