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  在中國古代,士為四民之首,因此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。然而讀書之所以高,全因讀書人有做官的機會;但僧多粥少,沒官可做的讀書人,難道全叫他們去做大事嗎?不可能!即使想退隱山林也不容易。

  田園詩人陶淵明所以能「采菊東籬下」,全靠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,而陶侃就是小學課本中那位搬磚的將軍。

  我們從陶淵明詩中「方宅十餘畝,草屋八九間。」就可見退隱非人人可為。

  〈歸去來辭〉中也說他想做官時,「家叔以余貧苦,遂見用於小邑。」就是當個縣長大人;不想做官時回到家門前,還有「僮僕歡迎」的場面。

  由此可知,一般讀書人沒後台做不成官,想「悠然見南山」也不可能;沒飯吃時弄不好還真要「悠然見閻王」啊!

  那麼沒官可做的讀書人都何以為生呢?除了當個刀筆吏,即所謂「師爺」外;開個館,做個先生,就成了一般落第讀書人最常見的職業了。

  以前高中國文裏有課〈范進中舉〉,選自吳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,這本書最能表現科舉時代的「師道」尊嚴。

  范進肩不能挑,手不能提,考到五十四歲才中了個秀才;他的勢利岳父就要他「尋一個館,每年尋幾兩銀子。」

  不過范進運氣還算好,妻子對他體諒;岳父嘴巴雖刻薄些,倒也還時常接濟他,其餘的人就更可憐了。

  潮州名士權勿用,書上說他「又不會種田,又不會做生意;考了三十多年,一回縣試也不曾取,借了個土地廟訓了幾個蒙童」,比起秀才范進差多了。

  書中正派人物虞育德,「二十四歲進學,次年三十里外楊家村一個姓楊包了去教書,每年二十兩銀子。」但這二十兩還是進過學的先生才有;若說到最可憐先生,那一定要屬周進了。

  書中說他「每年館金不過十二兩,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樣;一時照顧不到,就溜到外邊去打瓦踢球,每日淘氣不了。周進只得捺下性子,坐著教導。」

  至於吃則是「一疊老菜葉」;年近花甲,未曾進學,是個老童生。雖然有個館算是老師,卻因沒功名而常受人奚落。

  在書中第二回裡記載某次宴會中有個秀才梅玖,用一首寶塔詩來取笑他,

  「呆,
  秀才,
  吃長齋,
  鬍鬚滿腮,
  經書不揭開,
  紙筆自己安排,
  明年不請我自來。」

  這梅玖說完還要加句「不是為周長兄,他說明了是個秀才。」嘲笑周進連個秀才也不曾中過。從以上敘述來看,古人所謂的尊師,只是指一些在試場裏提拔他們的官場人物。真正的啟蒙老師,卻因沒有功名,其實是不太尊重的。

  除了寫章回小說外,民間流傳的打油詩,也可見老師的不受尊重。例如有首贈村夫子這樣著:

  「占得朝南椅一張,之乎也者說荒唐;身穿藍布袍兒綠,頭帶紅纓帽子黃;辮線斜拖三尺短,煙筒倒曳一枝長;閒來笑對東翁道,第一聰明是令郎。」可見老師需對東家百般巴結。

  相對於主人對老師的待遇,則又難以形容;限於篇幅,只錄兩首來做代表。

  「村館從來說可傷,舊家風景更郎當;庭隅每泛渾尿痛,屏後常留宿浴湯;厚意涼拖一把扇,盛情白滾兩條薑;年終節物無多送,一塊年糕又少糖。」

  另一首也這樣寫著:「蒙師苦況最難言,聊假吟詩代訴冤,帳為鼠穿蚊屢入,衣無人洗蝨堪捫;毛坑每見尿灑地,馬桶常叫糞著臀;大率起居都如此,誰云西席向來尊。」

  由以上打油詩可見,老師不僅待遇偏低;連一些下人對他們的生活起居、侍候服務也只是虛應故事,更何況主人的苛刻與傲氣凌人。咳!師道淪喪又豈自今日始呢?

  但是話又說回來,師道不被尊重,無論古今,身為老師的人,自己也要負一些責任。

  國中國文課本裏有篇〈兒時記趣〉,選自清朝乾隆年間沈復所著《浮生六記》。這位老兄一輩子沒做過半件正經事,而其自傳全書不外乎狎妓、酗酒與宴遊。

  但在〈坎坷記遊〉中,向其剛死不久的妻子芸娘暗禱時卻說:「卿若有靈,佑我圖得一館,度此殘生。」可見老師在前人眼中,竟是這樣的一種職業。

  另外我以前曾見某同事,任教於國小,批改作文總是一個鉤外帶評語兩字,而其評語也只有「通順」與「流利」兩種。

  校長因此規定作文評語不得低於兩字,他老兄又改為「通順流利」與「流利通順」兩種。

  校長再規定不得低於四字,他老兄又改為「文筆通順流利」與「文筆流利通順」兩種。

  校長再規定不得低於六字,他老兄又改為「文筆非常通順流利」與「文筆非常流利通順」兩種。總之,立場堅定的無論如何就是兩種。

  話說此君不僅用功、考運也佳,整日抱書苦讀,終於如願,高考、研究所皆榜上有名,如今已在教育部任職。試想由這位仁兄督導全國老師,那中國不亡,還有天理嗎?

  前幾年回母校時,曾拜訪在專科時代教過我「衛生教育」的高教授,與他談論「人性本善」的問題。我以為孟子所謂:「今人乍見孺子入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。」如果依此證明人性本善,這種說法似乎就大有問題。

  因為第一,「掉下井中會死」是後天的經驗知識。第二,「死是可怕的,應該要避免。」則是後天的價值觀念。第三,「孺子入井」會想到伸手援助,若是「肥婆入井」,伸手前恐怕就要考慮了;因為重力加速度可能拖我下十八層地獄。

  由此可見「人性本善」的說法亦不盡然;但高老師的回答卻讓我永遠難忘。「小學教師待遇不高、雜務多、成就感有限,我也明白。人家說老大老么最難帶,如今的小孩若非老大,就是老么;所以說好聽點是老師,其實根本就是馴獸師。

  因此,你更要相信人性本善,否則你將失去努力的動機與希望。今天我們怎麼照顧人家的孩子,明天別人也將如何對待我們的子女。」

  一晃眼好幾年就過去了,現在回想高老師的話,更是感觸良多。

  「尊師重道」也許只是我一個人的夢想,但我相信,只要堅持下去,直到每個人都和我做同樣的夢時,那就一定不再是夢了。

  原載《中華日報》07.08,199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仁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